河北经济日报讯(通讯员 刘晓敏 靳艳霞)近日,石家庄市灵寿县西木佛明德小学举行以“指尖流转千年韵,童心点亮非遗光”为主题的非遗项目式学习成果展,集中展示该校“非遗主题项目学习课程”的阶段性成果,呈现了孩子们在传统文化浸润中迸发的创造力与文化自信,为非遗技艺的传承注入蓬勃生机。

展览现场。刘晓敏 供图
展览现场,各年级成果精彩纷呈:一年级、二年级“妙剪生花纸艺传承”展区,学生们以剪纸技艺演绎“十二生肖”“山河壮丽”“彩绘乾坤”等主题作品,镂空韵律间流淌着对称美学与民间叙事密码,纸张虚实之间诉说千年故事;三年级“多彩艺品,‘遗’路生花”展区,绒花制作、漆扇绘制、扎染创作等作品色彩斑斓,展现学生用双手触摸非遗精妙的创造力;四年级“舌尖非遗,别开生面”展区内,学生们从原料发酵到造型设计全程实践,将数学比例、美术创意与历史探究融合,让一捧面粉演绎百般非遗情;五年级“光影传奇,皮影传奇”单元,学生亲手制作的皮影人物与课本剧目《猴王出世》上演,光影交错间演绎传统艺术与现代思维的对话,浸润童心。

展览现场。刘晓敏 供图
作为学校“综合化课程体系”的创新实践,西木佛明德小学“非遗主题项目学习课程”以“文化传承为魂、学科融合为脉、实践创新为翼”,将剪纸、面塑、皮影戏等非遗技艺融入语文、美术、历史、科学等学科,通过项目式探究、主题沉浸体验、跨学科协作等模式,引领学生深度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课程实施中,孩子们化身“非遗小匠人”,在现代视角与传统智慧的碰撞中,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此次成果展不仅是一场非遗技艺的视觉盛宴,更是学校育人理念的生动诠释。西木佛明德小学以非遗课程为桥梁,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的“静态记忆”,而是成为流淌在学生血脉中的“动态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