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经济日报讯(通讯员 刘凯)石家庄市灵寿县政法系统始终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置于重要位置,牢固树立“最有利于未成年人”核心理念,整合公安、检察、法院等多方力量协同发力,创新构建起“打防并举、惩教结合、源头治理”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新格局,推动全县未成年人犯罪率、受害率持续下降,以扎实举措为县域内未成年人筑牢法治“防护网”,用法治温度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公安先导,织密动态管控“安全网”
“孩子已经离家10多天,电话不接、消息不回......”2025年中秋夜,13岁少女马某某离家出走。灵寿县公安局基础管控中心陈传杰依托“数融警务”平台,精准研判、快速联动,仅用4小时便在市区某台球厅将其安全找回。这是灵寿公安深耕未成年人动态管控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灵寿县公安局以“数据赋能+动态管控”为核心,对344名“问题”未成年人建立“一人一档”动态台账,实行“每周清查+夜间巡逻”机制,重点整治网吧、台球厅、日租公寓等易聚集场所,累计整改违规容留未成年人问题43个,查获教唆违法人员7名。依托大数据异常行为分析,主动发现违法线索14条,预警处置未成年人异常聚集70余起,对53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干预、教育矫治,帮助其重返校园、回归社会,切实做到“预警走在警情前,处置走在案件前”。2024年以来,全县涉未成年人警情同比下降12%,盗窃、电诈案件分别下降17%、12%,走失未成年人找回率保持100%。
检察协同,筑牢惩防并举“防火墙”
灵寿县人民检察院坚持“惩治也是挽救”,依法从严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累计起诉44人,其中5人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同步建成“一站式”办案区,集中开展询问、取证、心理疏导等工作,向16名未成年被害人发放司法救助金13.7万元,避免“二次伤害”。
在预防端,检察院全面落实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对17名轻微犯罪未成年人依法从宽处理,推动5名严重不良行为少年转入专门学校接受矫治教育;向100余名监护人发出督促监护令,向36个家庭发出教育指导令,推动家庭保护落地见效。依托“春晖”法治巡讲团、“七彩虹”工作室,开展普法宣讲覆盖10万余人次,织密学校、社会、网络、政府“五大保护”网络。
法院托底,彰显温情司法“治愈力”
灵寿县人民法院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设立少年审判专业团队,2023年以来审结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8件、民事案件46件,封存未成年人犯罪记录8人,帮助罪错少年“无痕回归”。全面推行“合适成年人”到场机制,到场率100%,并建立定期回访制度,实现“审前调查—审判教育—判后帮教”全链条闭环。
在司法延伸方面,法院联合多部门共建“护未联盟”,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8份,打造“放飞希望·法护未来”少审品牌,选派36名法官担任全县小学“法治副校长”,开展普法活动48场,覆盖师生5000余人次。2025年,该院审理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再犯罪率保持为零,帮教成效显著。
三端协同,构建“警检法”一体化保护格局
如今,灵寿县政法系统已构建起以公安为先导、检察为纽带、法院为保障的未成年人保护“铁三角”:公安负责前端预警、动态管控;检察负责中端审查、惩防并举;法院负责后端审判、教育挽救。三部门数据互通、机制互联、工作互动,形成了“预防—干预—矫治—回归”的全链条保护体系,同时,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基地”。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守护。”灵寿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灵寿政法系统将持续深化“警检法”协同机制,推动“六大保护”融通发力,用更精准的管控、更温暖的司法、更立体的保护,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法治蓝天,让迷途少年重归正道,让向阳花开满灵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