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刘朋朋 王棋
初冬时节,位于唐山市丰南区的唐津运河景观路上,三五成队的骑行者穿梭,与金黄的树林映衬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华灯初上,坐落在运河景观路终点的河头老街人头攒动,流光溢彩间,百年运河仿佛被唤醒……
一路通百业兴。唐山市丰南区的唐津运河景观路,串联了4个乡镇、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2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让沿线的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形成了“路景相融、产城联动、城乡共赢”的良好发展态势。

唐津运河景观路。受访单位供图
串珠成链,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走进惠丰生态园区内丰禄农业采摘园的西红柿大棚,暖意夹杂着清甜果香扑面而来。藤蔓上挂满了红色、黄色、青色多个品种的小番茄。 游客们三三两两,一边挑选饱满的果实,一边用手机记录下采摘瞬间。
“我们开车顺着运河景观路过来的,非常方便,路边的景色非常美。上午先去了药王寺,现在采摘,晚上再去河头老街看看,总共车程也不到半个小时。”唐山市游客李女士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建一条路、串一路景、兴一方产业。唐津运河景观路的修建,正积蓄起周边产业发展的强劲势能。
“我们种植的都是一些特色农产品,讲求一个‘鲜’字。园区离高速路口特别近,路通了以后,开车15分钟左右就到。”唐山市丰南区丰禄农业总经理马颖华介绍,交通运输的高效便捷是他们选择落户丰南的一个重要考量。

惠丰生态园区内蔬菜大棚。(无人机照片)
如今,唐津运河景观路串联起长深高速、唐曹高速等交通要道,打造了15分钟上高速、1小时达港口的便捷路网,园区蔬菜、果品等新鲜产品,通过冷链运输更快衔接京津冀市场,直达千家万户餐桌。
说起唐津运河景观路,不能不提位于其终点的国家4A级景区河头老街。两年来,河头老街累计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2025年国庆假期位列“抖音网友欢迎的十大特色景区”第二。运河两岸采摘、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顺势而上,撬动农业产业投资30多亿元,增收5000余万元。
农村公路连接着一座座村庄、一块块果园、一个个景点,打通了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的“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22个农业大户、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个家庭农场、2个农业龙头企业产能优势充分释放。
依托唐津运河景观路的便利交通与景观风光,沿线产业生机勃勃,既产出 “优质农品”,也创造出 “旅游价值”。“农村公路+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交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科技赋能,打造优质高效的便民路
路修好了,更要管得好。农村公路点多线长面广,涉及人员车辆管理、病害巡查、公路养护的方方面面。
“这个平台是河北省首个以农村公路为基础的智慧化平台,能实现对养护人员车辆的实时定位监控,识别农村公路病害、监测重点路段车流量等功能。”在大屏幕前,唐山市丰南区四好农村路智慧化指挥中心主任赵佳伟向记者介绍。

唐山市丰南区四好农村路智慧化指挥中心。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刘朋朋 摄
唐山市丰南区投资300万元搭建农村公路综合指挥中心,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起集建设、管理、养护、运营为一体的智慧化系统,通过智慧路长APP实时定位查看在线巡查人员工作状态,利用AI病害识别设备自动检测路情。
“原来,路面病害巡查费时费力。一次巡查就需要十来天的时间,现在通过智能化设备,巡查更为精准,1到2天时间就能对全区的农村公路巡查完毕。”赵佳伟说。
科技赋能,农村公路综合指挥中心的建立,实现农村公路资产管理数字化、养护管理智能化、车辆运行管理一体化,让农村公路“建管养”更加智能高效,民生幸福持续“加码”。
绘新画卷,铺就乡村振兴幸福路
11月13日,记者来到唐山市丰南区东田庄镇崔庄户村,平坦的农村公路旁,大型养牛场映入眼帘,黄牛低头啃食。场区内,装载机正运送饲料,农户穿着工作服巡视牛舍,呈现出一幅鲜活的乡村图景。
“原来,村子里有13家养牛的,现在达到了23家,养牛户的总体年收入从几百万元增加到了2000多万元。”丰南区东田庄镇崔庄户村党支部书记董会合说。

丰禄一号农村公路服务区。(无人机照片)
农村路网越织越密,铺就乡村振兴“幸福路”,便利的交通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也带火了这里的养殖业、种植业以及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总投资7.5亿元、占地2045亩、存栏1.5万头的君乐宝乐源君丰牧场项目落户镇里,带动了农户的就近就业和畜牧业结构优化。此外,便捷的交通还促进了鲜桃采摘、研学观光、共享牧场等产业发展。”说起未来,唐山市丰南区东田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董树云信心满满。
“美丽公路”变身“致富公路”,丰南区将交通优势转化为文旅优势与经济优势,唐津运河景观路有力推动了周边乡村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
南孙庄镇引进19个农业文旅项目,年创产值2.59亿元;东田庄镇发展中药材种植,年吸引游客5万人次,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王打刁村,借道路畅通之机挖掘历史文化,打造中草药科普教育基地;唐坊镇民俗博物馆升级扩建,免费向公众开放,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目前,唐山市丰南区构建了5个县级物流中心、18个二级物流服务站、283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形成覆盖县、乡、村的三级农村物流网络,打通了乡村交通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最后一公里”。一批批地域特色产品从密织的农村路网“走”出去。一条条“致富路”“民心路”串联起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