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的青春在沃野丨赵方怡:让教育点亮大山里孩子的梦想

来源: 河北经济日报  
2025-07-17 09:29:57
分享: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丽钧 刘翼飞

  6月27日7时30分,随着邯郸涉县偏城小学校门开启、音乐响起,赵方怡早早地站在学校门口迎接她的学生们。“老师好!”“你好!”学生们一声声问候让赵方怡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赵方怡2023年毕业于德州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毕业后,她有了一个和别的同学不一样的选择,那就是去邯郸涉县西北部山区的偏城小学任教,成为一名“三支一扶”志愿者。

 

  赵方怡正在上课。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刘翼飞 摄

  偏城小学于1969年建成,地处涉县偏城镇,有7个班级,200多名学生。赵方怡在这里任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兼道德与法治课老师。偏城镇农业基础比较薄弱,许多村民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比较多。

  “刚毕业的时候我想去西部支教,但是妈妈说家乡涉县的偏远山区也需要支教老师,希望我回到涉县支教。”赵方怡说。

  2024年,赵方怡报考了河北省“三支一扶”计划支教志愿者,经过笔试、资格审查、面试、体检、公示等环节,赵方怡如愿成为一名“三支一扶”志愿者,回到涉县家乡支教。

  赵方怡在大三时曾在城市和县城的学校实习,回到农村支教后,她深刻感受到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这让她更加坚定了用所学知识帮助山区孩子走出大山的决心。

  在赵方怡的眼里,这是一种“反哺”家乡的责任担当,更是一份坚定的理想信念。

  偏城小学的硬件设施已经相对完善,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去县城只有一趟公交车,往返需要两个多小时。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山里,很少有机会出远门,许多学生谈到外面的世界时,流露出既陌生又向往的神情。

  作为一名新任教的教师,再加上环境的特殊,一开始赵方怡在教学中遇到了许多困惑。为了尽快融入学生中,她一有时间就在“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上看优秀教师的授课、积极参加其他学校的培训。很快,就摸索出来一套符合自己班级的教学方式。

 

  赵方怡在课间陪同学生进行体育游戏。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刘翼飞 摄

  “这些孩子对土地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因此我将语文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赵方怡说。

  春天,赵方怡带领学生们观察麦苗返青,让他们体会“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意;夏天,伴着蝉鸣讲述《童趣》,孩子们兴奋地分享他们见过的“庞然大物”黄牛和白鹤似的流云;秋天,在稻穗和枫叶的装点下,赵方怡编排课本剧,有孩子在演绎《秋天的怀念》时含泪说出“要好好生活”,赵方怡明白,那些文字与他们对远方父母的思念紧紧相连。

  在赵方怡学生的作文本上,记录着奶奶纳鞋底的针脚、爷爷烟袋里的故事。这些充满泥土气息的文字,既是他们的心声,也启发赵方怡不断调整着教学方式。

  赵方怡逐渐领悟到,在这片土地上,教育并不只是单向的灌输,而是春风与幼苗的双向滋养。“我要用知识滋养他们的成长,让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 

  孩子们也以纯真与热情回馈着赵方怡的教育初心。“村里的孩子非常淳朴,和他们接触多了感觉他们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尤其是孩子们眼里的光,让我找到了坚持下去的意义。”

  课后赵方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刘翼飞 摄

  谈起赵方怡老师,偏城小学三年级学生武志鑫的妈妈姜彦充满感激之情,“我们家里有三个孩子,孩子父亲一直外出务工。由于家里的负担比较重,平时很少有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孩子性格变得有些内向,不爱说话,上课也不爱回答问题,学习成绩不太理想。自从赵老师来到学校,她经常来家里做家访,跟我聊孩子平时的表现、作为家长如何关心和鼓励孩子,现在感觉孩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学习成绩提高了不少,也变得开朗活泼了,我们全家打心眼里感谢赵老师。”姜彦说。

  赵方怡是偏城小学第一次通过“三支一扶”计划招募来学校任教的志愿者。涉县偏城镇中心校副书记江树军说,赵方怡老师用自己的专业给学校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她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对课堂激情满满,老师和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她。

  在涉县偏城小学的校园内有一棵百年核桃树,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挺拔繁茂、郁郁葱葱,它见证了这所山村校园旧貌换新颜。赵方怡说,她希望在这棵老核桃树的见证下,让更多的孩子通过优质教育资源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关键词:方怡,孩子,涉县,支教,偏城镇 责任编辑:郑建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