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唐山滦南县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外,一位受害者的后辈、花甲老人戴成龙在新近绘制完成的壁画前哭红了眼。看到此场景,参与绘制工作的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学生赵振凯感慨道:“突然懂了活动的意义,画笔能让历史‘说话’,让更多人记住那些名字,记住和平来之不易。”
日前,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选派15名师生组建了“彩绘唐山·公益联盟”社会实践团队,围绕“历史变迁与和平珍视”主题,发挥专业优势,为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作绘制了4幅递进式大型爱国主义主题壁画,用艺术形式再现了1942年侵华日军在潘家戴庄制造惨案的历史。

“让学生从课堂上的‘被动听’‘被动看’转变为场馆前的‘主动想’‘主动画’,让爱国主义精神以生动艺术作品的形式在大学生心头回响,同时也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实践团指导教师、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姜德志在谈到壁画的创作初衷时说。面对持续高温天气,师生们连续一周进行现场创作。从墨线勾勒框架、粉笔细化草稿,到粉刷铺色定调、小笔精修细节,每一步都力求还原历史真实。最终,4幅壁画在师生协作中顺利完成,成为纪念馆外一道连接历史与当下的“视觉叙事墙”。学生张昊认为4幅壁画就是一部历史长卷。“从苦痛到希望,从过去到现在,这就是我们要铭记的,不忘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4幅壁画造型兼顾真实感与艺术感,通过视觉艺术串联起潘家戴庄的“过去-创伤-纪念-重生”,第一幅展现惨案前百姓宁静的田园生活,第二幅刻画惨案发生时大火吞噬家园的惨烈景象,第三幅描绘新时代潘家戴庄的新农村风貌,第四幅以学生群体作为新一代的象征,传递爱国精神内核。“对比战前与战后场景,心像被揪着。曾经的静好被撕碎,太痛心。现在能做的,就是用画笔守住历史,不让它被遗忘。”参与绘制的学生郝跃然动情地说。
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馆长邢宝辉表示,这次活动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青春力量,既是对历史惨案展现形式的一次创新,也是对青年学生的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朱小茼则认为,用艺术形式表现历史事件,开展创作活动,是艺术类专业师生应有的时代责任,更是青年学生思想升华的过程。(曹杰、张少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