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经济日报讯(通讯员 文晶晶 张艺璇)10月16日,一堂别开生面、意蕴深厚的“大思政课”——原创话剧《海棠花开》在石家庄学院尚文礼堂温情上演。能容纳近千人的礼堂座无虚席,舞台灯光温暖柔和,将观众带入一个关于爱与奉献的教育故事中。该剧由石家庄学院大学生话剧团联合小学生共同创排,以2016年河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石家庄学院退休教师容士彦的真实事迹为原型,生动展现了一位普通教师不平凡的教育人生。

演出现场。石家庄学院 供图
容士彦老师自幼受助立志从教,工作后骑自行车遍访赞皇、灵寿、井陉等石家庄周边山区,数十年如一日,累计资助160余名学子、捐资80余万元,用一生践行“教育者的大爱”。话剧《海棠花开》不仅塑造了容老师甘于清贫、默默奉献的崇高形象,更以“海棠花开”为喻,旨在展现其师爱如海棠般静默绽放、馨香远播,感召一批批后继者投身教育事业,践行教育家精神,形成一场跨越时空的“爱的接力”。
“创作初期,我们多次采访容士彦老师,从他的真实经历中汲取灵感。”话剧社负责人、石家庄学院化工学院/生物医药学院学生白璐琦介绍,“海棠花圣洁高雅、默默奉献的品格,与容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精神高度契合,‘海棠花开’正是这份朴素而伟大师爱的生动写照。”

演出现场。石家庄学院 供图
舞台上,一幕幕感人场景徐徐展开。当剧中再现容老师在雨中摔伤后,单腿骑行数里为学生送去学费的情节时,不少观众热泪盈眶。“曾经有人为我点亮过一盏灯,现在,我要让这盏灯永远不灭,照亮世界!”话剧以容老师与孙女的对话作为开篇,按照时间顺序,从童年时因老师的帮助而心中埋下善的种子,到长大后自己也走上讲台,将这份爱传递下去;从城市到山区,从受助者到施助者……剧情层层推进,生动展现了来自石家庄学院的师者大爱。

演出现场。石家庄学院 供图
舞台上的深情演绎与观众席的深刻共鸣,共同构成了这场思政大课最生动的诠释。此次演出共吸引了800余名新生到场观看,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师范类学生。化工学院/生物医药学院2025级新生屈虹颖感慨道:“作为一名师范生,这部剧让我对‘教师’二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容老师与戴老师之间跨越四十年的精神接力,不只是一段感人故事,更是对我们这代人的深切召唤。它让我开始思考,要如何接过这一棒,让自己也成为能够照亮他人的那束光。”

演出现场。石家庄学院 供图
历时八个多月的创排过程,也让参演学生深受教育。作为容士彦老师的饰演者,化工学院/生物医药学院2023级学生岳俊臣感触颇深:“排演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从一开始单纯模仿容老师的外在行为,到后来真正理解他因何坚持——‘点亮一盏灯’不仅是台词,更成了我内心的信念。”
为了让“师爱”的种子在低龄段学生心中早早扎根,话剧团特别邀请了本市小学生参演。来自石家庄市机场路小学的王荣铄兴奋地说:“能和大学生哥哥姐姐一起演出,我感到特别自豪。我深深感受到了容爷爷的爱心,长大后我也要像他一样帮助别人。”在学生们的共同演绎中,“甘于清贫、默默奉献”的师德形象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可感、可学的鲜活榜样。孩子们稚嫩而真挚的表演,也为这部话剧增添了别样的感染力。
作为石家庄学院深入实施“1396”发展战略、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生动实践,《海棠花开》的成功上演,不仅是一台精彩的艺术展演,更是一堂扎根校园文化、彰显学校特色的“思政金课”。它以感人至深的剧情和生动立体的表演,将“点亮一盏灯,守护永不息”的奉献精神具象化,为2025级新生的大学旅程注入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实现了思政教育从理论讲授到情感共鸣的升华,从课堂学习到价值认同的深化。
近年来,石家庄学院高度重视“大思政课”建设,系统构建“理论引领、课程夯实、文化浸润、实践深化”的思政育人体系。该校建成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打造百年党史数字场馆、“赶考精神”线上资源云库,以信息化手段赋能思政教育创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持续加强通识教育,擦亮“牛山书院”文化育人品牌;深入实施“青马工程”,拓展“红色话剧”“红色周末”等思政品牌影响力,构建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作为该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又一成果,《海棠花开》将持续发挥育人作用。
下一步,石家庄学院将积极推动《海棠花开》走出校园,通过大中小学生同台演绎、推动剧目走进中小学校园、积极参与思政课创新联盟等一系列举措,构建以高校优质资源引领、大中小学衔接联动的思政教育新生态,进一步融入石家庄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持续扩大思政育人的覆盖面与社会影响力,让“海棠精神”滋养更多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