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工业增加值突破1.49万亿 “十四五”河北新型工业化迈出坚实步伐

来源: 河北经济日报  
2025-11-06 08:04:54
分享:

  河北经济日报讯(记者 袁立朋)11月5日,记者从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专场获悉,“十四五”以来我省新型工业化持续走深走实,实现了一系列新突破。  

新闻发布会现场。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袁立朋 摄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素文说,“十四五”以来,河北工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提供了坚实支撑。

  向“实”固本,工业经济稳中有进。2020—2024年,河北省全部工业增加值从11813.5亿元增长到了14908.5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6.3%、比全国高1.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2%,营业收入由4.21万亿元增加到5.17万亿元。这几组数据表明,全省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河北已培育形成先进钢铁、高端装备2个万亿级产业和一批千亿级产业,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等6个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省涌现出河钢集团、长城汽车、中信戴卡、中车唐山、保变电气、石药集团、君乐宝乳业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轻型轮毂、新能源汽车用无取向电工钢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1,电子信息、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领域拥有一批在全国“数得着”“叫得响”的重点产品。

  向“高”攀升,主导产业提质升级。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累计实施重点工业和技术改造项目10552个,推动钢铁产品由原料级向材料级转变、企业由制造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原先的“铁疙瘩”正在变成“金娃娃”,电工钢、汽车板、造船板等具有突出竞争力的产品不断涌现,国内每3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搭载“首钢芯”,河钢集团成为中国第一大家电用钢制造商和第二大汽车用钢制造商。规范提升39家化工园区,鑫海化工、石炼化、唐山三友等一批减油增化、电子级化学品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开工。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3年倍增,中电科13所、54所高端芯片、射频器件技术全国领先,京华电子推出最新亚毫米级智慧显示技术,普兴电子打破8英寸硅外延片的国外垄断。推动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揭牌成立,9个创新药和682个仿制药获批上市,丁苯酞、玄宁等创新药成为全国“明星产品”。抢抓京津冀产业协同优势,牵头打造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产业链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较2020年增长5.3倍,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增速连续两年超过40%,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20年19.4%提高到2024年22.3%。

  向“特”图强,特色产业聚群成势。特色产业是河北的独特优势,如何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降本增效、提档升级?河北给出了答案,就是“共享智造”,打造资源配置新模式,推动县域经济立起来、强起来。河北集中力量打造107个省级重点特色产业集群,以“共享智造”赋能为突破,截至目前推动90个集群建成共享工厂166家,共享设备1万余台(套),带动1.3万余家企业参与,打造临西轴承、永年紧固件、清河羊绒、唐山机器人等一批共享标杆,生产质效实现有效提升。在省级重点特色产业集群中,已累计培育“领跑者”企业589家,带动3200多家集群企业协同发展,131家“领跑者”企业的142项技术和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或实现进口替代。构建特色产业集群梯度培育体系,争创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4个。河北特色产业集群工作入选国务院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正面典型。  

2025年2月5日,客商在2025中国(运河)轴承产业链供需对接交流大会上参观、拍照。新华社发

  向“优”发力,优质企业量质齐升。大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截至2024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2020年末净增4286家,总数达到18525家;入围202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企业各32家,数量均居全国第5位;唐山三友、石药集团荣获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机制,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小巨人’企业后备库”“独角兽企业培育库”,累计培育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1.55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96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014家,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56家,派驻328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特派团入企服务,帮助解决关键技术难题216项,首钢智新、京西智行、同光半导体、君乐宝乳业、坤天新能源5家企业入围2025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专精特新“金字招牌”更加闪亮,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

  向“新”求质,产业科技创新融合。聚焦企业、平台、园区多向发力,健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机制,累计认定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超1万家,国内首个聚焦钢铁领域研究的燕赵钢铁实验室揭牌运行,燕赵绿色化工、电力实验室正式筹建,培育稀土功能材料、钒钛新材料等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突破了中性硼硅药用玻璃、微纳米复杂注射剂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6%、比2020年提高0.35个百分点。

  向“智”转型,智改数转赋能增效。紧紧围绕“点”“线”“面”协同发力,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点”上树标杆。累计实施省级数字化改造项目3939项,面向重点场景累计打造155个5G工厂,创建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4家,推动上云企业超11万家,工业设备上云率连续四年领跑全国,综合算力指数全国第1,2024年全省两化融合水平63.8、排名全国第9位,比2020年前进5位。“线”上育场景。成立全国首个省级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联盟,河钢数字、永洋特钢、敬业集团、迁安数科4家企业正在训练钢铁大模型,鑫海化工大模型成为全省首个合规落地的化工行业大模型,为安全生产装上超级智慧大脑。“面”上创示范。累计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371个,连接工业设备1557.9万台(套),服务企业39.2万家,河钢数字、雄安联通等2个平台获评国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石家庄、唐山、廊坊、邯郸入选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

  向“绿”而行,绿色转型稳步推进。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推进工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初步测算“十四五”以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分别累计下降26.9%、27.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名稳居全国前5,涌现出一批能效、水效“领跑者”企业、园区。鼓励工业企业实施绿色化技改项目超2000项,加快节能降碳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钢铁等行业技术装备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绿色建材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绿色产品大规模普及推广,产业含“绿”量持续提升。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立绿色工厂梯度培育机制,开展全国唯一省级绿色工厂“企业绿码”试点,累计培育省级绿色工厂1107家、绿色工业园区4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71家,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09家、绿色工业园区21家、绿色数据中心19家,均位居全国前列。

关键词:十四五,制造业,成就,工业化,河北省 责任编辑:袁立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