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经济日报讯(田桂云 韩博)为切实提升矿山安全管理水平,唐山市不断深化教育培训,开展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学习,动态清零问题隐患,推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走深走实,筑牢矿山安全生产防线。

唐山市煤矿行业开展特种作业人员现场实操培训。韩博 供图
教育培训筑牢根基。狠抓“关键事”“关键人”“关键环节”这个治本基础,强化部门监管队伍、企业管理队伍、企业职工队伍、矿山专家队伍建设,建立全员素质提升长效机制。所有生产建设矿山企业按规定配备符合资质要求的“五职”矿长及“五科”技术人员,引导全市322名非煤矿山管理人员开展授课活动,提升了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定期聘请矿山专家,组织矿山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夯实企业管理层的安全责任意识。面向全体从业人员,常态化开展教育培训2000余人次,组织观看典型事故警示教育片3次,以知识赋能持续提升职工安全素养。精准培训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督促及时取证换证,确保关键岗位人员持证上岗、技能常新。
学习“标准”提升能力。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通过开展“查找身边安全隐患”有奖竞答活动、专题讲座、案例剖析、安全培训、安全生产警示教育等多样化形式,深入宣贯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及配套文件。督促企业组织一线职工开展安全知识和技能比武大赛,在日常检查过程中严格执行“逢查必考”制度,以考促学,对考核不达标人员坚决督促整改,确保“判定标准”落地见效。目前,企业内部考核21365人次,部门抽考1350人次,调整不满足岗位需求45人。

开滦(集团)东欢坨矿业分公司正在进行防汛应急演练。韩博 供图
隐患治理动态清零。对照72项重大隐患判定标准,细化排查整治标准,组织专家逐条逐项开展全覆盖、无遗漏专项执法检查。同时,研究制定《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制度》,大幅提高风险隐患排查整改质量。建立“一隐患一台账”清单化管理、节点化推进、动态化清零、闭环式整改。构建完善内部报告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全员参与隐患排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多重隐患排查与治理机制的有效落实,截至目前,企业自查自改重大隐患174项,部门排查整治124项,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得到落实。
智能化建设攻坚破局。强力推动 “无支护不作业”,制定《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督促23家地下矿山配备凿岩台车36台套、撬毛台车24台套,有效实施全巷道支护,61个掘进工作面和25个回采工作面全部采用可移动式“钢拱架+网片”拱棚、螺杆点柱、木垛等临时支护措施。强力推动 “无视频不作业”,制定《视频监控管理制度》《单兵便携记录仪管理制度》,在采掘工作面、装(卸)矿点、固定维修场所等高风险固定作业地点新增视频监控,对动火作业、登高作业、供配电检维修、地面吊装等现有视频监控覆盖不到的高风险零散作业地点进行安全确认,目前,23家地下矿山设置视频监控点位604处、新增112处,配备单兵记录仪、智能安全帽、矿用本安型手机等400余个。推动矿山“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督促23家地下矿山配反井钻机17台、装药台车16台、电动铲运机14台、电瓶车14台,全部完成了入井唯一性检测装置建设。
“双控”模式迸发合力。印发《以“双控”机制高质量运行推动矿山领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取得实效工作方案》,全方位厘清“双控”机制建设和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的内在逻辑关系,充分发挥“双控”机制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中的关键作用,运用“双控”的安全管理方法,督促企业把三年行动八大行动细化为若干具体防控措施,每项防控措施都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在“双控”信息化平台建立起完整的责任链条,强化“制度管人、流程管事、文化管心”的管理理念,督促企业健全以“安全目标、规章制度、岗位职责、管控措施、隐患排查、信息化管理”为核心的全员安全制度责任体系,全面、深入、有效地抓好三年行动。
重大风险有效防范。高标准开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组织31家生产建设矿山主要负责人及相关人员312人系统学习了隐蔽致灾因素普查规范。开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回头看”,抽调地质、物探、采矿、机电等领域专家12名,组建2个专家审查组,采取“分片包干+交叉互查”模式,对全市23家生产建设地下矿山开展全覆盖审查。截止当前,累计开展现场核查8矿次,发现测网覆盖不全、隐蔽致灾因素排查不全等典型问题53项。对8家物探方法不合规、普查数据不全、普查范围未达标的矿山,责令推倒重来;对1家因隐蔽致灾因素普查不到位、治理未完成、威胁未消除的矿山,责令停止影响区域内采掘作业;对3处连片矿区隐蔽致灾隐患,督促县、区政府启动区域普查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