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袁立朋)11月6日,记者从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北省科技厅专场上获悉,“十四五”以来,创新型河北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了沉甸甸的“河北力量”。

新闻发布会现场。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袁立朋 摄
“‘十四五’这五年,可以说是河北科技创新体系重塑升级、体制机制深度改革、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的关键五年。”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龙奋杰说,“十四五”期间全省科技战线推动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落地生根,一系列政策举措开花结果,规划目标圆满完成。
聚焦“新局”砥砺奋进,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河北组建了省委科技委员会,省科技厅承担省委科技委员会办公室职责,全面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统筹,全力构建协同高效的统筹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促进科技与财税、金融、产业、教育、人才高效协同,凝聚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聚焦“攀高”攻坚突破,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研发投入迈上新台阶:2024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967.8亿元,居全国第13位,较“十三五”末期提高52.5%,年均增长率达到11.13%,跑赢全国平均水平。成果转化实现新跨越:2024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1971.4亿元,是“十三五”末期的3.53倍。创新主体量质双提升: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万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库总量突破12.7万家,均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达2.48万家,入库数量首次跻身全国前十。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456家,更有5家企业登上2025年全球独角兽榜单。平台力量塑造新优势:国家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创新中心获批落户我省,自主创新研发国际领先的“两宽一高”(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实现零的突破;依托燕山大学、中钢邢机等单位建的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成功。
聚焦“协同”服务大局,区域创新格局全面深化。如何让京津冀协同创新真正“血脉畅通”?河北搭建起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中心和雄安中心,它们就像京津资源的“接收器”、河北需求的“传感器”和项目落地的“推进器”,让创新要素流动起来。河北联合京津共同印发了《促进京津冀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不断提升区域内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比重。2024年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34.8%,其中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跃居全国首位。
走进雄安新区,创新气息扑面而来。河北推动实施雄安新区科技创新专项,支持疏解高校、央企、医院等单位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数字城市等重点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支持资金超3.7亿元。与此同时,高标准举办了“千企雄安行”系列活动,雄安中关村科技园入驻企业200余家,累计完成经营性投资超1.6亿元。

9月20日,邢台市柏乡县一家机器人科技公司的员工在组装产品零部件。新华社发
聚焦“融合”赋能产业,科技创新引擎动能澎湃。如何推动科技和产业“双向奔赴”?河北打出一套“组合拳”。突出细分领域和产品针对性,清单式推进八个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批重大创新产品加速涌现、核心零部件研发取得突破,雄安芯昇科技自主研发全球首颗RISC-Ⅴ(第五代简单指令集)内核超级SIM芯片;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低轨卫星团队成功部署多星互联星座,实现天地一体、全球覆盖,突破了无死角通信的关键技术瓶颈;同光半导体实现8英寸导电型碳化硅单晶衬底小规模量产,填补国内高端晶片市场空白。燕赵实验室支撑产业发展作用凸显,钢铁实验室烧结烟气源头削减技术落地永洋特钢;绿色化工实验室联合开滦集团研发的聚萘二甲酸二甲酯薄膜高效合成技术,产品性能对标国外同类水平。
精准赋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河北开展科技赋能市县产业集群专项行动,选优配强科技特派团队伍,1301名省内外高水平专家服务328个“小巨人”企业,累计帮助解决关键技术难题655项,实现成果转化落地499项。安平丝网产业集群成功研发超高强不锈钢丝网,实现国产化替代;曲周晨光生物建成行业首条水飞蓟素中试示范产线,产销量位列世界前列。构建全方位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打造与开放全省创新应用场景,通过场景专项、众筹科研、科技成果转化贷等方式,支持智慧港口、自然资源“空天地网”一体化监管、京雄高速智能驾驶等示范场景,促成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近千项新技术新产品在我省验证应用,吸引众多高成长性企业“筑巢”河北。联合京津共同印发三地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熟化基地清单,以中试资源吸引京津技术成果到河北中试落地。此外,河北还积极引导科技投资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连续2年分别注资8亿元,规模达到28.85亿元。开辟风险投资理念与科技保险结合新路径,河北首单概念验证与小试综合险落地雄安。

10月31日,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光电创芯园开园。新华社发
聚焦“惠民”彰显担当,科技发展成果普惠共享。科技赋能农业:华北理工大学以“固盐”替代“排盐”,应用于改良重度盐碱地1000余亩,其中黄芪、板蓝根等30个品种实现了当年改良、当年种植、当年收益;高产小麦品种“马兰1号”创造亩产863.76公斤纪录,“中联豆6024”实现我省转基因大豆品种零的突破。科技守护健康:石药集团普卢格列汀片、轩竹生物吡洛西利片等9个创新药获批上市;石药恩必普药业开发的国内首仿新药乙磺酸尼达尼布,填补国内肺纤维化领域新药空白。科技智护生态:河钢张宣科技建成全球首例氢冶金示范工程,吨钢碳排放降低70%;AI、5G+VR、指纹溯源等技术赋能白洋淀水域全场景监管,有力支撑白洋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科技点亮生活:雄安空天信息研究院解决了雄安地下城市定位导航难题,在全国打造了应用样板;君乐宝突破乳酸菌发酵剂的稳态化制备技术,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乳酸菌领域的技术水平。
聚焦“优环境”激发活力,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河北大力推行研发项目事前鉴定试点,培育专业化机构入企辅导,开发“智慧河北加计扣除”平台,服务企业精准无忧享受政策红利,让政策落地精准高效,惠企红利持续释放。全省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企业数量增长1.4倍,加计扣除金额增长超127%。采取“免申即享”模式,推行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制度,累计发放资金14.9亿元,惠及企业7800余家。河北修订了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完善省科技奖励制度,增设特等奖。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创新导向更加鲜明;扩大了财政科研经费“包干制”范围,实现自然科学基金人才类项目全覆盖。与此同时,推动在工程系列职称中增设技术经纪类别,打通技术经纪专业人员职称评审通道,科技激励导向更加明确,使全省科学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创新导向更加鲜明。
“‘十五五’新征程即将开启,全省科技战线将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创新型河北建设,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向上突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燕赵大地展现勃勃生机。”龙奋杰说。





